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缘起《冈仁波齐》

和8岁的女儿一起看完电影《冈仁波齐》,我们都为这些虔诚地奔赴圣山的藏民所感动,但女儿不能理解这些藏民承受着巨大的劳累、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只为了朝拜一次圣山,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不知道该如何给8岁的孩子解释宗教的力量,我只能说他们是为了寻求幸福。

“可他们应该待在家里才幸福啊?”女儿的反问使我记起自己在大学时代读帕斯卡尔时所写下的一篇札记:《人,应当寻求怎样的幸福?》。

以女儿的年龄和思辨能力,这篇札记所讨论的问题还是过于复杂,但用来解读《冈仁波齐》却不失为一个好答案。

2. 《人,应当寻求怎样的幸福?》

作为一个幸福论者,一个功利主义者,伏尔泰如此如此驳斥神秘主义者、鄙弃功利主义者和反幸福论者的帕斯卡尔:“我们不应当因为人类不能认识一切,就阻止人类去寻求于自己有用的东西。让我们考察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吧”,“与其因为不幸和生命短促而自怜,不如为我们的幸福和长寿而惊喜”。

伏尔泰代表大多数人的健全的常识和理性,他们满足于有限的人生,并希望从中为人类尽可能地榨取出各种各样的欢乐和幸福。

但这些满足于有限人生的人不会总是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幸福和安宁,他们在享受尘世的快乐的同时,也身受尘世的苦难的折磨。

死亡,对这些麻木于享受的人来说就是最大的苦难;除死亡而外,病痛、失败、打击也无一不作用于他的身体和心灵。但他竟然能生存下去,就在于他完全沉醉于尘世的快乐,沉醉于耽于享乐的时刻。

这些人就是处于快乐和苦难的不停拉扯之中的麻木的人,他们是乐观的,伏尔泰为他们宣言说:“就让我们满足于人的一切吧!”

而帕斯卡尔却说:人还有局限性,人还没有达到与上帝同在。

帕斯卡尔所代表的是少数人对于无限、彻底、大全的渴望,这种渴望非突破人生和现世不可。他们因为追求无限而常常陷入悲观,他们是没有找到上帝却极力在寻求上帝的人。

他们的幸福在于他们不受尘世的苦难和快乐的拉扯,他们全身沉浸于一种极大的悲苦:绝望。

他们渴望上帝,极力寻找上帝的同时却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找到上帝;他们有着对于幸福的观念,而又不能达到幸福。

相对于那些以外物填补自己空虚而麻木的心灵的人来说,他们是清醒而痛苦的。他们唯一可以告慰自己的就是他们能够忽视尘世的一切围绕名利的痛苦的困扰;甚至于死亡,对于他们也是相对于绝望的一种解脱,而不是幸福的反面:苦难。对于帕斯卡尔来说:真正的幸福在于上帝。

记得有一次去教堂听一位牧师讲道,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说起人应该怎样活时,她说人要为上帝活着,做一切可以荣耀上帝的事,不做一件有损于上帝的事,把上帝作为幸福的依靠,从而成为找到了上帝并侍奉上帝的人,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帕斯卡尔就是这样人,对于他来说尘世的快乐与苦难,以及绝望等所有有悖于幸福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他的心中充满了上帝,上帝就是一切。

他把上帝作为最高点,把自己的一生作为努力向上帝靠拢的行为。哪怕达不到上帝,也以此为准则要求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在最大限度上依凭上帝存在的力量克服自己的欲望,脱出对世俗利益、功名荣誉的追逐。上帝使他充实和幸福。

宗教对于人们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是一种给予,一种安慰,一种可以被统治者利用来麻痹人们的鸦片,或者一种信奉者希冀从中获得某些实利和好处的东西;而对于帕斯卡尔这样的圣徒来说,宗教是一种奉献,一种牺牲,一种可以用来使自己的精神飞升达于极高境界的东西,一种使他完全忘记了自我的东西。

因此,在别人宗教是自然而然就可接受的东西,而帕斯卡尔则是通过痛苦地追求才得到的。

3. 《冈仁波齐》的幸福

帕斯卡尔心中的上帝,就是走在朝圣路上的藏民心中的圣山—冈仁波齐。

在去往朝圣的路上,对于虔诚的藏民而言,路途中的的磨砺与苦难,以及绝望等所有有悖于幸福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圣山冈仁波齐,冈仁波齐就是一切。

所以,看在观众眼里的崎岖、严寒、车祸、滚石……于他们而言就是路途中的必然,是冈仁波齐对他们的考验,所以没有抱怨,唯有向前。 在上路之前的生活中,笼罩在无休的劳作与不尽的困顿之下,他们每一个人都平凡如微尘,是冈仁波齐点亮了他们。

他们把冈仁波齐作为最高追求,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朝拜冈仁波齐的路途,六七步一叩首的磕长头,相较于日常的生息劳作更使他们充实和幸福。

虽然最终,他们还必然要由冈仁波齐返回尘世的生活,但冈仁波齐已是他们一生的幸福之源,对于通过奉献和牺牲而使精神飞升达于极高境界的他们来说,冈仁波齐的抚慰之下,而后的人生哪里还有什么苦难可言?

 
 
话题:



0

推荐

老解

老解

46篇文章 1年前更新

资深通信业人士

文章